远方无垠

一些废话


微信公众号:远方无垠




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现代的哲学家,他们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。但是从目前“吃瓜群众”的数量来看,这个活儿干的不算成功。 所以,就当这是废话吧。 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?是的,难。 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困惑的,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跟自己合而为一的。小胳膊一挥,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动。后来,慢慢发现自己在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,才知道自己跟世界的差异,但是依然会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。因此,所有三岁之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,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没有跟他一样的感受。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折磨后,他们才学会去观察和理解别人。 



大多少的人都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的多,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。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、玩手机,长大之后情商会比较低?因为他对电视、手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反馈。所以他没有办法确定这件事的正确与否以及尺度。并且大部分人的发育也就到这里了。
 世界怎么反馈我,我就是什么。我的收入、学历、家庭出身、社会地位,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。当然了,也不免会有智者停下来问一问:这真的是我吗?这是我想要的吗? 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的思索,他忽然明白,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、执着不能证得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佛性,都可以成佛。但是因为被妄想、执着蒙蔽,所以不能恢复佛性。 



我们通过很多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社会标准,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。这些妄想、执着到底是什么?简而言之,就是惯性。
 就像智者不能理解人为什么总是在不断的追名逐利,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,但是太过于执着了就会造成伤害。比如,一个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而遭到耻笑的孩子,就有可能会为了面子活一辈子;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女孩儿,就要在男朋友面前使劲的“作”,以此证明对方在乎自己;从小被严厉要求的学霸,做很多事情都无法令自己满意,时常焦虑……这都是惯性的来源,你无法选择。 不过,幸好我们还有智者。老庄说要复归于婴儿,就是要修复所有的伤,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;佛陀说要破除我执,就是要打破惯性,重新认识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系;孔子说自己在70岁之后随心所欲,不逾矩,他是跟自己和解了。 



如果你觉得自己跟这些人离得太远了,你只需要知道怎么样才能够不用还房贷,那你这辈子恐怕就会有还不完的房贷了。
 人最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完全习以为常的世界。麻木不会减少我们的痛苦,相反地,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他对痛苦会更加敏感。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,就会有很大可能性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。 中国人的文化里讲究“以理化情”。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,就越觉得众生可爱、可怜。 你今天有点儿钱还有点儿闲,这是你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。假如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功夫用来玩游戏、聊八卦、刷微博、看朋友圈,那当然也无可厚非,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。但是万一,你忽然灵光乍现,试图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如何思考人生的,那这是你的善缘,请你珍惜,或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 



你要相信时间,在时间经年累月的严格筛选之下,还能够在书店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,多半都是值得我们了解一下的。好的书终归都是把你引导向同一个方向——认识自己。我为什么会这么想?为什么会这么做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?我能不能去往另外一条道路?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?
 如果一本书里所说的东西都是在迎合你的需求、增加你的自我崇拜、放大你的欲望、跪求你的认同,那你一定要小心。它不只是想要赚你的钱,还想要把你变得更傻。 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,这对于想要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。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,开始想着自己的惯性和本质的时候,有人说上帝会发笑。但是你怎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?

评论

热度(2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